9月28日是世界狂犬病日,狂犬病,可防不可治。要做好预防,除了别被犬伤,还有很多要注意!
所有哺乳动物都有感染及传播狂犬病的可能,但风险等级不同。老鼠、兔子、牛、猪是狂犬病传播低风险动物;犬、猫、鼬獾、貉、狼、狐狸等野生食肉哺乳动物以及蝙蝠属于狂犬病传播高风险动物。被狂犬病传播高风险动物致伤后,一定要尽早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置。
金秋时节,在户外游玩时务必远离野生动物。野生动物通常警惕性更高、攻击性更强,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,包括狂犬病毒。在野外,如果遇到野生动物,大家谨记:不投喂、不攻击、不接触,保持安全距离。
救助流浪动物的爱心人士等经常接触动物者,以及职业中有狂犬病暴露风险的人员,如狂犬病毒研究者、接触狂犬病患者的工作人员、兽医等,建议进行“暴露前免疫”,也就是进行预防性狂犬病疫苗接种,让身体提前产生免疫屏障。
日常生活中,不幸被狂犬病高风险动物致伤后,一定要及时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处置。如果伤口不大,可以用流动的清水、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清洗伤口大约15分钟,然后就近就医。如果伤口较大、出血较多,可用干净的布进行压迫止血,同时尽快前往医院。
狂犬病疫苗越早接种越好,接种程序有两种。一种是5针免疫程序,于第0(注射当天,下同)、3、7、14、28天各注射狂犬病疫苗1剂次,共注射5剂次。另一种是“2-1-1”免疫程序,于第0天注射2剂次(左、右上臂三角肌各注射1剂次),第7、21天各注射1剂次,共注射4剂次。
狂犬病的潜伏期多为1~3个月,1周以内或1年以上极少。然而,每个人发病前的潜伏期长短并不确定,因此狂犬病暴露后处置越早越好。虽然晚几天处理可能也有效,但狂犬病是100%致死性疾病,绝不该冒险。
关于“打了疫苗再被咬”,如果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,应继续按照原有免疫程序完成剩余剂次的接种;如果发生在全程接种后3个月内,一般不需要加强接种;如果发生在全程接种后3个月及以上,应于第0、3天各加强接种1剂次狂犬病疫苗。
与狗亲近玩耍时被轻咬,但很难用肉眼来准确判断有没有伤口时,可以用医用酒精涂抹在疑似受伤部位,如果没有疼痛的感觉,说明皮肤没有破损,只要认真清洗即可。如果感觉到疼,说明有轻微、无明显出血的伤口,可以判定为狂犬病Ⅱ级暴露,需要到医院正确处置伤口并接种疫苗。
目前研究显示,孕妇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安全的,不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。哺乳期妇女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可以正常哺乳。